星期六, 十二月 23, 2006

“大国崛起”还是“走向共和”?

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1月13日至24日,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激起了观众共鸣,也引起了海外关注。香港“苹果日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甚至提问:“大国崛起”是否是为中国下一轮的政治、社会改革进行舆论准备?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究竟向社会传达了什么样的信息?为什么会在海内外激起不同寻常的反响呢?

毫无疑问,“大国崛起”属于命题作文的电视纪录片。根据央视自己的介绍,2003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第九次集体学习。学习的内容是:世界上9个主要国家自15世纪以来的兴衰史。

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讲,此片不仅是命题作文,实际就是中共中央的集体作品。

按照影片的归纳,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在对本片的大量评论中,一般都承认相对于中国一直将近代西方的兴起说成是一部血腥与暴力的历史来说,“大国崛起”相对客观,甚至肯定自由经济、民主制度在历史上的作用。

然而,即使是一篇好的命题作文,也仍然改变不了命题作文的性质。

如果说从49年开始,统领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是意识形态史观的话,“大国崛起”传出的则是一种大国强权史观。从此片描述的近代世界强国兴衰的总体历史看,这一历史仅仅是一部西方的历史,世界其他地区不在“大国崛起”的视野之内。

过去以意识形态图解历史,中国以历史受害国的立场,站在仁义道德的高度,谴责资本主义非人道和违背历史规律;今天以强权史观构筑历史,得出的结论是历史只为强权准备机会。从这一历史观的转换的角度观察,“大国崛起”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性的宣示,中国已经背弃受害国心态,正在准备成为强权。从意识形态历史到强权史观历史,大国的强盛湮没了历史的残酷,弱肉强食代替了正义的化身。这种戏剧性的转变无论是由于实力强弱对比的变化,还是大国梦想的舆论先导,传达的均是政治命题的安排,而同历史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该片列举的九个大国,除了后来居上的美国之外,全是欧洲国家。可能是受到大国情节的驱动,“大国崛起”自觉不自觉的将“统一”、“综合”、“改革”等因素当成了“实力”和“成功”的同意语,将国家战略、政治决策等同于历史的动力和大国崛起的规律。

然而,近代欧洲的发展是不能将欧洲各国割裂开来解读的。从今人的高度来看近代的历史,所谓欧洲的“大国崛起”与其说是欧洲单一国家的次第崛起,不如说是欧洲总体的崛起,尽管这一崛起不是现代意义上欧洲统合的价值指向。欧洲的历史表明只有竞争才是各国创新图强的动力,一国之强大恰恰有赖于各国群雄并起。欧洲一国到另一国强势的转移既是竞争的结果,也是崛起的原动力。竞争意味着多元,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是社会内部各种因素和价值的竞争。竞争也意味着市场、社会、个体同民族、政府有着共生、制约、互动等多重关系,意味着历史的自发性、偶然性,意味着国家、政治仅仅是多元中的一元。

以欧洲大国崛起的历史为主线既使可以梳理历史,却难以照亮现实。今天的世界已不再是殖民扩张的世界,大国已不再可能无视“小国”的存在。曾经孕育了各个大国崛起的欧洲,如今正在寻求新的历史突破。欧洲联合之路正是寻找新的人类社会制度模式,重塑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规范,超越民族国家之路。欧洲联合的历史实践,使人类看到了跳出暴力、专制、战争、霸权的历史循环的希望。也就是说,欧洲联合就是企图超越这种所谓“大国崛起”的人类组织模式。欧洲曾经是大国演义的战场,但是来自欧洲的反省是人类的未来不应该重演一国崛起而众国臣服的历史。

如果说纪录片“大国崛起”以较为务实的态度面对了近代欧洲的历史的话,此片还应该有一篇续集,解释中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崛起?其实这一续集已经存在,这就是2003年被中国官方封杀的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

发表日期 21/12/2006
更新日期 21/12/2006 13:53 (巴黎时间)

原载法广中文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