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十二月 27, 2006

组图:昔日朝鲜战场英雄,如今乞讨为生

作者:张子霖 (博讯2006年12月26日)
中国泛蓝联盟维权动态(16)

昨天我和另一维权人士得知一位抗美援朝老军人流浪至长沙街头以乞讨为生。我们迅速赶往这位老军人乞讨的地方(长沙王府井百货前),这个长沙最繁华的街头,这一幕也许是多么的不和谐但却如此真实的反映出这个社会的本质。当我们赶到时,看到一位胸前佩带着三枚战斗勋章的老人,地上摆放着老人在军人证及参军回忆录和求助信等,他的从军回忆录详细的讲述了自己的从军过程及在朝鲜战场上的战斗经历。

老人名叫蒋明珍,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平丰村村民。1931年生,现年74岁,1951年应征入伍前往朝鲜战场参战。同年7月分配在西南军区第一野战军补训五团三营九连通讯工作,同年九月随部队进入朝鲜战场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503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奋勇作战多次负伤。1951年8月中旬,参加对抗美军的“反绞杀”战斗,1951年九月底,与部队一起参加秋季防御战役,1951年10月23日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勋章,1951年10月底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高射炮兵,掩护地面部队进行反击战。1952年1月下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反细菌战,开展狙击战斗。1952年10月,面对美军的全面攻势,与部队参加全面反击战。并再次荣获朝鲜民主共和国勋章。在1952年至53年的战斗中多次严重负伤,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后被送入西北军区医院接受治疗,1956年回乡务农。

就是这样一位中共战场上的战斗英雄如今流落街头乞讨为生,我和老人老伴的交谈中得知,老人因在战场上的多次严重负伤,虽然在军医院接受治疗,外伤基本康复,但是一些内伤及细菌战的伤害,他的身体状况很差。我试图和老人直接交流,但是老人耳朵几乎无法听到声音,无法进行直接交流。老人还患有其他多种病症,嘴角口水一直流个不停,无法进行言语表达。其老伴告知我,他们在家乡时,当地民政部门每年只给他们100元钱,这些钱连一个月基本药费都不够,更别提生活了,他们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出来乞讨。

我问他们晚上睡在哪里,每天是否能吃的饱,老人说他们睡街头,如果一天乞讨的多就吃的饱,乞讨的不多有时候就得挨饿,这番话令我心里实在难受。我和老人说,我们可以给他们暂时安排个地方住下,并且希望将我的电话号码留给她告知她有困难可以打电话给我,但是都被老人婉言拒绝了。老人说:谢谢了,我们不想太麻烦你们了。我在现场和其他一些围观的群众交流,他们对表示这样的情况是有关政府应该要负责任的,当时有两位围观群众说:你们去北京啊,告你们当地政府部门啊。憨厚的老人摇摇头说:我们不相信政府了,我们只相信群众。这句话令正是现在很多百姓内心的真实反映,现在还有几个人相信这个政府?对于这样一位在战场上屡获战功的军人,民政部门每年的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每年应该有几千,但是现在这位老军人,中共军队的战斗英雄每年却只能拿一百元。一百元,在现在这个经济社会里是个什么概念,这一百元对于这位老人来说连一个月基本药费都远远不够。实在令人寒心啊!

围观的人很多,但是真正给钱的没有多少,还有两位现役军人在现场,他们看着这位老军人的从军回忆录和勋章及军人证时表情漠然,更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这样一个场面多少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在现在这个只讲经济,现实的人情冷漠的社会里,我们看不到人性最宝贵最基本的本原——博爱!也看不看人跟人之间的关怀和温暖!也许这个现实媒俗的社会剩下也也就只有金钱和虚伪的,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当然无存了。看到老人收拾东西,在其老伴的搀扶下逐渐的消失在这条繁华街道的暮色中,留给我的只有感慨和痛心。当老人在过一个”人“字路口时差点点被一位年轻人撞到,我们急忙赶过去搀扶住老人,我们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些帮助时再次被婉言谢绝了,老人口里一直说着:谢谢!谢谢!。这一幕场景如此深刻的定格在我的脑海,在很多时候我会在想起这一幕,依然是眼角湿润。看着他们相互搀扶的离开,看着这一幕,我看不到这条街道的繁华,仅有的时候心酸和湿润的眼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