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一月 25, 2007

刘项原来不读书

作者:胡丽娘

“□□□□□□□,刘项原来不读书”,前面那句敏感,做标题不妥,省略。

  晚唐章竭有诗《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秦始皇为对付读书人而焚书,可谓煞费苦心。可乐的是,一脚揣了他那“千秋”基业的,却并非那些个被坑杀的读书人,反倒是那最不屑读书人的刘邦和项羽。始皇先生地下有知,只怕要悔青了肠子,早知如此,何不让天下人一心读书乎?本意是钳制思想,维护统治,没想到钳制了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却偏偏奈何不得那班舞刀弄枪的文盲加流氓。

  更有趣的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个在现在看来颇有平等意识的口号,并非是钳制不住、坑杀不亡的读书人们喊出来的,而是那不读书的陈胜吴广喊出来的。

  始皇坑了百家,未曾遏制不满。后世的皇帝们吸取教训,单单尊了讲究秩序,推崇礼数的儒家,科举考试如同铜墙铁壁,还有那文字狱旁敲侧击,从此读书人便不敢思考了。可惜的是,偏偏一拨头系黄巾的农民搞乱了汉室江山,几个弯弓射雕的部落冲垮了中原王朝,小叫花子朱元璋坐上龙椅,山贼李自成逼死崇祯,又是一群不读书的人,搞垮了帝王们苦心经营的江山基业。

  在文字狱兴盛的大清王朝,被列强冲开了闭关扣锁的国门,读书人开始体现作用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读书人心地真是善良,一心希望大清能够改革体制,将统治维持下去,哪知道好心被当做了驴肝肺。说到底人家还是忠君呢,拿起一支笔写下事实和真相,巴望着皇帝们关注一下,解决一下,别搞得社会不和谐,让不读书人的人钻了空子。

  中国的读书人历来是很睿智的,往往一目便了然事情的症结,一语便道破解铃的关键,可惜他们偏偏没那个动手的能耐,只好巴望皇帝们用强权去执行,问题是皇帝们偏偏就是不执行,于是六君子只好血洒菜市口。

  中国的读书人习惯拿热脸去贴冷屁股,哪怕自己的屁股被打开了花,也要硬往冷屁股上凑,谁叫读书人把讪上卖直视为品格呢。搞垮江山的是不读书之人,可是皇帝们整的,偏偏是读书人,原因么,其实很简单,读书人除了一支笔一张嘴,别无他能,所以历代的皇帝们欺负起读书人来,自然不会手软——欺负别人他得慎着点儿,比如说王公世族,人家有兵马;比如说贩夫走卒,人家不怕死。更何况这读书人怎么打杀,怎么欺负,他们还是继续一脑子忠诚地讪上卖直——没辙啊,这是他们的职业。古代职业排行榜,读书人被列为第十位,排名在僧侣,农民,工匠,艺人,乞丐之后,是有道理的。

  待到老太后慈禧派五大臣留洋考察宪政时,介于黑道与读书人之间,白纸扇似的孙文黄兴们没了耐性,一介武夫的黎元洪,武昌起义了。纵然有那么几个读书人鼓与呼者,可是,本狐狸不怕得罪各位有知识的人,冲锋陷阵的还是那些个不读书的武夫们,包括后来咱们那新敏猪主义革命,本狐狸的外公长征到延安,再从东北打到武汉,斗大的字儿不识一箩筐。

  不读书的之所以被读书的鼓动,纵然有那知识分子的妙笔生花巧舌如簧——当年帮着忽悠敏猪的,便是那大大小小的读书人,后来被打成右派的,还是那些个大大小小的读书人;这叫此一时彼一时。如同那些农民起义者要推翻一个王朝时,必然打到孔家店;待到建立王朝后,必然抬出孔二爷,推翻王朝需要踢到秩序,维护王朝需要强调秩序,这也是此一时彼一时。但是拿起刀枪的,还是那些不知道敏猪为何物,只知道要生存要吃饭的不读书之人,假如当时能填饱他们的肚子,谁会去拼命?不读书的人比读书人精明,就精明在人家要的是实惠而不是理想。

  看来历代的皇帝们似乎搞错了防范的对象,真正有威胁的,不是读书人,而是不读书的人。其实这个道理皇帝们也明白,君不见历代帝王在处理番邦事务时,最得意地便是让蛮夷们接受中原的文化?文化这玩艺是无形的,便搭上公主,农耕,养蚕抽丝等等有形之人和实用技术,一起销售。比如说农耕,就是请各位蛮夷守着自己的土地好好耕作,别老想着到中原溜达;农闲就读书,咱这儿有博大精深的文化,诗词歌赋经书文章,坐家里慢慢读吧,读着读着脑子里装满了境界,就顾不得算计现实的庸俗了,个个做了知荣明耻的圣人,中原便无忧矣。

  读书的好处多多,所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读书的坏处更多,所以代代焚书,柿子敢软的捏,杀鸡骇猴。

  只可怜那读书人和书啊,全做了翻云覆雨的道具。

转自胡丽娘博客《狐说》

没有评论: